沉默,看上去很美

我们瞬间的期待、记忆、沉醉,甚至包括生命与死亡的感觉,都是在沉默里,得到显露,得以强化,并且变得愈发深沉。

现代社会的日常交流,是排斥沉默的。沉默意味着“没有声音”、“不言不语”。聚会里,一个不爱说话的人,尤其不受欢迎。开会时,一个没有发过言的人,也会受到无端猜疑。争论中,一个先闭上嘴的人,毫无疑问,不是弱者,便是无知。如今,人们喜欢话语的狂欢。不管里面有多少垃圾水分,吹牛夸口能侃,便是时髦。在人们眼里,沉默无法表现真理。而且现代人的注意力是闻声让路的。对此,人们放弃沉默,争先恐后地说话。哪怕我们已经知道,在这个世界上,还有微不足道,还有难言之隐,还有不可言说的事情。

尽管这个喧嚣的传播世界,一切充满了话语,什么都显露了,然而,什么也都不存在了。声音和话语那么容易成为转瞬即逝、没有回味的东西。人赶走了沉默,逃避了沉默,仍然对这个身在的世界感到恐惧,感到不安。为什么?沉默与交流是对立的两面吗?

沉默也是言语的一部分。沉默有如孩子。一个不会说话的婴儿,最多使用的是眼睛。他不急不缓,默默地看着人生的第一缕阳光,第一场春雨,好像在体验着一种爱好。沉默也有如沧桑的老人。在生命行至终点时,再不多言多语。他们通过沉默的姿态,带给人一种至上的尊严。沉默是万物的最初根源,是人类世界的基本现象,也是一种重要而客观的现实。人在沉默中,能获得独一无二的传播体验。比如我们会突然发现自己是谁,在哪里,向哪去。那时,我们瞬间的期待、记忆、沉醉,甚至包括生命与死亡的感觉,都是在沉默里得以显露,得到强化,并且变得愈发尖锐的。许多时候,沉默比言说更为实在。沉默包容了一切,它以天地间的美丽和不可言说的力量,给人带来启示。此时,沉默比任何言语都更响亮,比任何事物都更有用。因为它突然出现的地方,正是人所不及的地方。

因为沉默自身不语,我们便把沉默作为言说的反面,这样看未免简单。沉默也会说话,当它说话时,它就打破了自己的秘密。沉默是寂静之音,是具有启示力量的言说和表达。沉默在谈话中,富有语言所不能或不想表达的非词语意义。这些意义从无声中流露出来。人要表达的意思并不一定非要说出来才算数。事实上,人们之间的谈话可以从停顿、放慢速度和更为安静中,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。这就比如,人们大都喜欢一语中的,言简意赅的人,而不乐意与那些嗦絮叨之人打交道,就是这个道理。现实中,人们需要关注人际传播中的沉默问题。一个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或等待学生回答时,该如何把握适当的停顿时间;婚姻配偶们怎样学会,当一方发火时,有人能及时闭嘴,保持沉默,以缓和紧张局面;公司的老板怎样对下级讲话,更能令人接受;一个记者或电视节目主持人,在采访者面前,该如何克制自我表达的冲动等。此外,注重话语风格的领导者,也应懂得在其讲话中,得体的沉默是不可缺少的。当代的传播研究已从媒介形象中,分析政治家不同的话语风格特点,其中,就有对沉默的研究。如有的政治家讲话速度比较快,缺少停顿、喜欢提高声调,喜欢使用不同的词语,表达相同的意思,以强调重点,甚至专横地打断一个长点的提问。他们认为,这总比慢速、小声、单调、没轻没重、没有一点霸气的要好。自然,政治家有政治家的考虑。如吸引注意力、表示自己思维敏锐、不给对手以可乘之机等。有时,沉默也被当成手段。当政治家再没有什么合适的话可说了,或者试图加以掩饰什么的时候,他们也会故意利用沉默,达到目的。沉默还可以被应用到更为广泛的领域。在精神心理疗法的访谈中,适当的沉默最具有成功的效果。

人们还提出,医生们最应当对沉默有相当准确的理解,比如先倾听病人诉说,然后再打破自己的沉默。这本身就是健康的传播。

毫无疑问,沉默也有消极的一面。常常,人们使用沉默作为武器,用来表达敌意、拒绝、乏味、蔑视、无奈、妥协、回避等情感。此时,一个没有被打破的沉默,是令人压抑令人恐惧的。为避口出灾祸,中国古训中,不乏一些道德律令,用来倡言“沉默”的。如“讷言”、“慎言”、“寡言”、“多闻”等。

在这些信条和语词的历史背后,确实隐藏着好多悲惨的传说、往事、故事,是不堪回首的。现代社会,沉默有其新的价值。沉默也是言说,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对话。该说话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沉默。有话憋在肚里不说,只能造成更大的误解。这时,我们可以说,可与言之而不与之言,失人;不可与言之而与之言,失言。

            摘自《环球时报》